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您当前的位置: 深冷技术网 → 企业管理 → 企业胜经


两大方阵之私营企业

作者:
出处:本文来源于网络
发布时间:2003/12/7 15:51:13

浏览次数:7332

收藏

关键词
摘要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发展规模的壮大为中国的私营企业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但放大到世界舞台上,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路会越来越艰险。真正融入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将是对我国民营企业外部生态环境与自身生存能力的又一次深刻考验。

浏览字体设置: -   +

  “私营企业”在中国的崛起可以用“自下而上的发展突围”与“自上而下的体制解禁”来概括。这一上下贯通、内外呼应就奠定了今天的全新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大家庭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地位的提升与发展规模的壮大为中国的私营企业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但放大到世界舞台上,这还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的路会越来越艰险。真正融入到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去,将是对我国民营企业外部生态环境与自身生存能力的又一次深刻考验。

 

  如果说,以往我们还是自发式的革命、自助式的成长,小步快跑或亦步亦趋式的看政策,那么未来,一旦全球化的市场格局全面打开,世界级的竞争将拉开企业之间的“层级”,那时没有国别之分,只有层次之别,一切用实力说话,英雄不问出处。“价值”将更多地被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所支配,比如文化、比如品牌,比如服务,比如竞争意识,比如思想创造力等等。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与产品市场规模扩张将带来一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全球大战”,面对这场关乎国家荣誉与民族精神的大战役,我们准备好了吗?

 

  本文,立足从现实出发,既看到我国私营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与既得成绩,同时也着眼于未来,为我国私营企业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谋求新的突破献计献策。

 

  政策环境:振奋人心

 

  改革开放25年,我国私营企业依靠自身强大的内在动力,谋求发展、谋求致富,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条条独具特色的成功之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华西模式等的风起云涌,再到今天的联想、沙钢等一批民营大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我们在钦叹它们奋发图强、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的同时,更不应忘记其背后的大环境,党和国家政府的英明领导、敏锐眼光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务实、求新精神。

 

  中国共产党一系列政策方针的出台确立了我国私营企业的社会经济地位: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报告明确提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报告指出,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中共十六大报告为中国的非公经济破除了体制性的障碍,使那些原来被称为“体制外”的人员,明确了工作的性质,可以与国有、外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竞争。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里程碑,对于中国众多私营企业而言,既振奋人心而又任重道远。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开明的时代,舞台已经搭建好,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要看私营企业自己的真本事了。

 

  发展现状:喜忧参半

 

  2003年,第五次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报告显示:“私营经济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存活期延长。但是私营企业销售利润逐年下降,发展环境仍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而且,诚信严重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以下为相关数据资料:

 

中国私营企业取得的成绩

 

  1、数量增长快、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1年底,我国私营企业户数达到203万户,从业人员2714万人,增长率均为34%左右。3258家被调查企业的实收资本总额中位数为250万元,比1999年底增长了66.7%;实收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重占18.8%,比1999年底的11%增长了7.8个百分点。这说明,近两年来私营企业不仅数量上增长快,而且规模上有所扩大。在近三年中,被调查企业的销售额、纳税额、交费额和税后净利润等4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2%24.65%22.74%19.50%。四个指标中增长最快的是纳税额。

 

  另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按照营业收入总额统计,2001年度排在前10位的企业依次是: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横店集团、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高潮(集团)有限公司、东方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天正集团有限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在营收总额、纳税以及净利润3项指标中排在首位,并在年度调研中连续4年名列第一,万向集团公司、正泰集团和上海新高潮(集团)有限公司也连续4年名列前10位。前10位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910亿元。

 

  评价:私营企业数量与规模的扩张更多地得益于企业外部“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巨大发展。尤其是近一两年来,私营企业体制转型取得突破性进展,私营企业产品市场已经走出恶性的“价格战”竞争,向着“质量”、“服务”、“品牌”等更高层次的目标逐级迈进。

 

  而今,中国私营企业可能不如国外一流企业的研发能力与资本实力强,但它们离中国的消费群最近,最懂得中国人的消费心理,最熟悉中国市场的增长特点,最能把握产品规模与价格之间的总量关系,往往能把看似“高深”的产品做成真正的“大众”产品,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全球高科技文明”所带来的成果。中国私营企业今天的成功就成功在其产品内涵与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层次相匹配——从“温饱”到“小康”,对所有新鲜的产品我们好奇并且想要拥有,对所有日常的消费品我们要用而且越便宜越好。

 

  面对这一有利局面,中国私营企业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企业的“本土化”已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私营企业在中国本土的市场规模是有限的,低成本国际化扩张或高附加值原有市场开拓,我们都还未“羽翼丰满”。

 

  2、企业存活期延长

 

  几次调查的对比表明,私营企业经营年数集中于620年,平均经营年数从1993年的5.91年到2002年的7.04年,增加了1.13年,调查时只经营1-5年的企业明显减少。这说明,私营企业的生命力有所增强。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小型公有制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为私营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在本次被调查的3258家私营企业中,属于通过改制而形成的私营企业共有837家,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25.8%。与“土生土长”的私营企业相比,改制而成的私营企业起点高、规模大,并具有较好的组织基础。已同海外合资合作的企业最多的是制造业,其绝对数占到调查企业总数的47.8%

 

  评价:私营企业存活期延长一方面得益于企业长期在市场中磨练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与比较优势,这主要是指那些“土生土长”的私营企业,它们基本上已经经历过了市场化的初期洗礼,正步入“二次创业”与“三次创业”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及“抓大放小”等政策方针,使一批公有制中小企业顺利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型,从“公有”到“私营”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被“激活”、生存与竞争意识被“唤醒”、“经营思想”与“经营模式”发生了新变化,加之既有的规模基础,则更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但欣喜之余,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企业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生命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里,生命的质量与价值在于不断地奋斗进取而不是坐享其成、守株待兔。

 

  3、“一股独大”为主导

 

  调查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中的绝大多数资金高度集中于企业主个人。多数企业主不但掌握企业决策权,还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投资的收益和风险也高度集中于企业主个人。

 

  从资金来源看,私营企业中一人投资的占32.8%,即使有多名股东共同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股独大”,其中约17实际上是一个人投资的。

 

  从企业经营管理看,目前私营企业中主要投资者与主要管理者仍普遍合二为一,“一身二任”。连续三次调查可以看出,1996年有97.2%的业主兼任企业的厂长或经理,1999年为96.8%,本次调查为96%

 

  调查显示,虽然企业主直接掌握着管理权,但十年来企业主个人独断专行的色彩呈逐步递减趋势,董事会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作用正在上升,组织构架正在逐步完善,权力结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从企业重大决策看,1993年是63.6%的决策由主要投资人决定,只有15.2%的决策由董事会决定,20.7%的决策由主要投资人与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决定。而2002年,这种情况发生明显变化,由主要投资人决定的只占39.7%,董事会决定的占到30.1%,主要投资人与其他管理人员共同决定的占到29.6%

 

  2001年底中国私营企业为203万户,注册资金为18212亿元,从业人数为2713万人,平均每个企业的人数13人左右,注册资金不到90万元。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的私营企业的主体还是小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过小,多数企业还没有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在这种总体形势下,由企业主直接管理更为简捷高效。少数大型企业已有两权分离的要求,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这并不完全取决于私营企业本身,还受到客观社会环境的制约。

 

  评价:“一股独大”、“一身二任”于外部暴露的是服务于我国私营企业的“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很不发达,于内部说明了我国私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组织机制还不健全,私营企业凭借“个人英雄”打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私营企业要走向国际化就必须引进国际化的资本和国际化的人才,由上到下,由外到内进行全方位的结构调整。这其中一方面考验的是我国私营企业家的胸怀与气魄,一方面检验的是我国私营企业家的思想统合能力与资源驾驭能力,而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要素,我们离“国际化”道路就不远了。

 

  4、文化素质在提高

 

  调查数据显示,私营企业主平均年龄为42.9岁,其中3049岁这一年龄段占了70%以上,且有上升的趋势。私营企业主的社会身份变动比较频繁,他们之中最初的职业以务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为了改变自己的处境,实现自身价值,他们甘冒风险,勇于创新,或者直接“下海”创业,或者先到私营企业打工,积累了经验和财富之后再当老板。

 

  据调查,1993年私营企业主中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为16.6%2002年上升为33.5%,增加了一倍。研究生所占比例,从1993年的0.6%2002年的4.9%,上升了约7.2倍。调查数据显示,获得硕士学位的企业主占3.2%,获得博士学位的业主也占到0.5%,这表明中国私营企业主群体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

 

  评价:私营企业主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实践的积累也有教育水平的提高,但文化素质绝不仅仅等于“学历学位”,学历与能力也不一定完全成正比。企业的人才结构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匹配才能“人尽其才”。提高企业的文化素质不仅企业家自己要成才,还要能使更多的人成才,让更多有才的人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显然,在我国民营企业中,无论是“能力主导”还是“学历至上”都有失偏颇,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把“文化素质”转化为“竞争能力”,使文化、知识的学习变为企业的第一需要。

 

  5、资金支出有变化

 

  调查表明,从总体上看,私营企业主开业经营时的资金来源,主要不是靠银行贷款,也不是遗产继承,而是靠在法律许可的经营范围之内做小生意、开小作坊,或农业生产的积累,或者靠民间借贷。企业投资中,业主个人所占有的比例高达79.7%,远远高于其他投资人所拥有的份额。近年来,私营企业主纳税意识普遍增强,本次调查显示,私营企业纳税额年均增长率是24.65%,远高于利润增长率。

 

  报告称,私营企业按要素贡献大小分配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私营企业在扣除成本和缴纳税费后的各项支出,包括新增投资、投资者分红、应付各种摊派、支付各种捐赠、应酬交际费用以及其他等等。其中,企业新增投资是企业支出的主体部分,调查显示新增投资和税后净利润之比达到5.221,其次是投资者分红,投资分红与净利润之比为0.21。调查显示,有30.3%的私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与主要技术人员持有企业股份,共持有企业资本总额的9.0%。私营企业的员工年平均货币工资为10250.73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94.3%、相当于国有企业的91.7%。私营企业主的平均个人收入为13.77万元,平均家庭收入为18.47万元,家庭全年生活费为7.09万元。统计分析表明,他们的生活费支出中,平均有30.43%是花费在食品方面,教育所占比重也达19.88%

 

  评价:“融资”与“投资”永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主题。中国私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与其资本结构、治理结构以及企业内在的组织运营机制都是相互作用、相互牵制的。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规模小直接限制了中国私营企业的发展,而私营企业经营不规范、风险预防机制不健全、改制不彻底等又制约了其资金来源和渠道。在投资方面,新增投资仍是中国私营企业支出的主体部分,抽样调查显示新增投资和税后净利润之比达到5.221。但如果深究这些新增投资的去向,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大多数中国私营企业不是用于简单扩大再生产就是区域多元化、多领域扩张。这一现象的背后暴露的是我国私营企业赢利模式与经营思想的陈旧、企业家想象力与创新力的贫乏,而如果没有创新的思路和“另起炉灶”的魄力,以我们25年的经济转变与西方国家上百年的企业管理经验相比,只能是蚍蜉撼树,永无出头之日。而如果只是简单的资本扩张与市场扩张,不改造企业内部的结构和基因,单纯靠物质激励与薪金刺激吸引人才,也终究不会长久。因为中国自古就有“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传统,今天又流行人人都想当老板的“新风”,因此,经营数据背后我们应该反思资金、人才之上,企业靠什么使资本不断升值、使人才与企业融为一体、同步增长。

  

  6、参政意识在加强

 

  抽样调查表明,在众多的群体团体中,私营企业主最认同的是工商联,他们中有79%的人已加入了各级工商联组织;在政治机构中参与最多的是政协,有35.1%的人是各级政协委员;在政党组织中,加入最多的是中国共产党。前几次调查中党员的比例分别是,1993年为13.1%1995年为17.1%1997年为16.6%。这次调查中的私营企业主党员人数高达29.9%

 

  分析原因,一部分且由于这几年有大量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变成了私营企业,而改制企业负责人多是中,私营企业当中的共产党员,另一部分则是自觉自发性地入党,并在企业当中组建了“党支部”,党员有5.9%的人是在创办企业后入党的。在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后入党的企业主进一步增加,占0.5%。以上说明,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

 

  评价:“企业家参政、企业积极向各种政党组织靠拢”使中国私营企业的外部生存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这种“自下而上”的呼吁与进取同中国国有企业正好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中国私营企业来说,发展企业经济永远是本体,参与国家政治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经济发展,赢得平等的外部条件与社会地位,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高的税收,而不是为了政治而搞政治,为了升官而做企业。在认识到这一根本出发点的基础上,中国私营企业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政治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如何用市场的运行机制去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怎样将国家的政策方向与企业的战略计划紧密联系起来,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私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除私营企业融资难、东中西部地区私营经济发展差距大、企业内部管理有待加强等问题比较突出外,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       私营企业利润率逐年下降

 

    与1999年底相比,2001年私营企业的销售额增长了45%,缴税额增长了57%。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却在逐年下降,1996年为7.9%1999年为5.0%2001年下降到3.6%

 

    评价:私营企业在实现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润率却在逐年下降。这说明市场环境逐渐成熟,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私营企业数量增加,“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

 

    “销售利润率”不仅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还说明企业的增值能力。销售利润率下降与企业生产成本高和产品价格下降有关系,前者是内部管理问题,后者是外部经营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就是“科技力”与“品牌力”的不足,这不仅影响的是企业当前的盈利水平,还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增长。中国私营企业从“量”增到“质”跃是一个台阶,从“质”跃到自身价值的整体提高则是对未来更加艰巨的挑战,这其中从经营思想、经营模式到组织架构、营销方式等都要经历新一轮的洗礼和转变。

 

        2.       企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私营企业主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要求尽快形成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他们要求在贷款、征地、市场准入、产品进出口权等方面享有与国有企业同等权利和公平的国民待遇,以减轻竞争中的压力。

 

  评价: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为私营企业赢得外部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发展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私营企业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不仅仅在税收、创汇等经济效益方面,吸收就业劳动力、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参与重大项目课题研究等社会效益也应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如今,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都已把同中国政府部门的高层沟通和公关活动作为第一生存要义,可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不能“等、靠、看”,呼吁也只是一个方面,建立高端的对话平台及构筑全新的发展关系才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私营企业在争取平等待遇的同时,也应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思考企业如何通过自身的经营行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缺乏诚信是私营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

 

  缺乏诚信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仅从企业之间相互拖欠的数额便可略见一斑。调查企业中被拖欠的最大值是1.9亿元人民币,而被调查企业对外拖欠的最大值是5000万元。

 

  评价:缺乏诚信既是企业自身素质的问题,也是社会文化风气与市场秩序的问题。中国企业缺乏诚信不单是某个个体存在的现象,而往往是一个系统里链条式的反应。另外拖欠债款还只是显露在外面可以通过法律解决的问题,而如果我们再看看中国的股市,庄家炒作、虚假年报等反应出的则是中国社会经济大环境当中的浮躁与泡沫,一些企业忘了自己的“本”,为了谋取利益不择手段,没有自己的道德准绳与经营原则,最终破坏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中国企业家做事、做人的心态。

 

  4.希望新闻媒体客观准确地报道私营企业。

 

  调查中,不少私营企业主反映,一些有关私营企业的宣传有失公允,容易造成社会心态失衡。比如在税收问题上,一些关于富人不纳税的宣传,以偏概全,不利于安定团结。调查表明,近三年私营企业纳税额以每年24.65%的速度递增,私营企业缴税额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主要税源。

 

  评价:企业除了要与政府部门打好交道外,还要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沟通渠道,这一方面可以推广企业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则是宣传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经营方法,使人们的关注点不是在于贫富差距的结果与现实,而是什么造成了贫富差距,成功的企业家是怎样成功的,他们如何保持继续的成功,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与所消耗的物质是否成正比,他们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否远远大于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宣传私营企业及私营企业家,是为了使更多的人依靠自己的才智与勤劳致富,而不是解决了“温饱”后就不思进取了。

 

  综合以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私营企业发展前景光明、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但自身水平离“现代化”和“国际化”还有一段距离。如果用一个拟人化的比喻来形容我国私营企业的现实状况,它很像一个暴发户的农民刚刚进了城:穿上了西装、思想意识没有完全转变,走进了大工业时代,生产方式还是落后的小农经济;市场是有,但高附加值部分早让别人拿去了;寿命长了1.13岁,但生命质量却下降了;速度与规模上来了,但盈利水平降低了;文化素质在提高,但与诚信精神有了差距;私营企业希望获得社会平等待遇及宽松的发展环境,但真正的尊重与仰慕还要靠自己的实力和品行去赢得。

 

  透过以上对中国私营企业生存状态的分析,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外部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近两年来一些较为尖锐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为什么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频频发生国有企业领导人被抓、私营企业领导人被杀的事件,中国目前的法制环境应如何完善?国民的心态是否平稳?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是否完善?乡镇企业何时走进大城市?高科技企业如何真正靠高科技赚钱?中国制造何时成为中国创造?私营经济怎样走出国门,进入世界大舞台……

 

  中国私营企业在体制创新方面一直扮演着中国经济改革先锋的角色,但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及未来更加广阔范围内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目前已经呈现出增长乏力、后劲儿不足的现象。实现新的突破还有待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同步改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突围后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未来出路:文化重构

 

  25年风雨兼程,中国私营企业总算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也正在全面奔向小康社会,向着现代化、国际化进军。以前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政策明朗了、体制解禁了、国门敞开了,真的要与国际一流的企业一比高低、从轻量级选手变成重量级选手了。

 

  这个“量级”的提升可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大、体积增长、数量累积,而是真正要上一个“层次”,进入更高一级的“发展空间”。表面上看起来波澜不惊可能什么都没变,但真正具有颠覆性的革命来自人们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我们统称为文化的重构。

 

  企业的行为受企业文化的支配,企业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首先来自于企业自我意识的深刻反思。企业达到了哪个层次,一举一动中就可窥见一般。中国私营企业总体发展时间比较短、起点比较低、素质水平有限、国际竞争力较弱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时间的差距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工具来缩短,技术上的差距可以凭借勤奋的钻研精神来弥补,但人的差距、人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上的差距我们怎样追赶?

 

  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儒家文化就是“重官轻商”,并且这种思想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加之时代的变迁、国体的变更,如今生存下来的“百年老号”已寥寥无几,曾经辉煌一时的“大企业”、“大商号”也都成为历史中的遗迹。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文化、企业文化虽然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讨论的范畴,但却还没有一个共同的、强大的理论价值体系得以形成并广泛传播开来,总让人感到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穿不透、走不畅,又不得不连在一起。

 

  一谈及“企业文化”,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私营企业”文化,真可谓各方有各方的特色、各家有各家的高招。“典型模式”就出了不下十几个,道家、佛家、儒家、兵家、法家也全都用上了,但能搬到国际大舞台上演练的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厚度不够、底蕴不足,所言与所行及最后产生的结果对不上号。口号可以写在墙上、讲在嘴上,标语可以借古鉴今、以文明志,但这些有多少能真正融入人的意识里、贯穿到行为中、落实在效益上。

 

  溯本求源,我们必须清楚企业文化怎样使企业增值?企业为什么需要文化?首先,企业文化不是我们平常泛泛而谈的“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流行风尚”,虽然企业文化脱离不了它的本土性与时代性,但这些是每个企业的共性因素,还构不成一个企业在独特性与差异性方面的文化价值。企业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其独有的成长经历、独到的价值体系、独特的经营模式以及独步天下的品牌魅力上,这其中渗透了企业对外部环境与未来趋势的把握与判断,对自身作业品质与价值规范的要求和坚持,对经营境界与事业目标的不懈追求与向往。企业文化中既有企业得以生存下来的“强势性格基因”,又包含了企业在不断发展中消化、吸收的其他“成功要素基因”,两项加起来,既有“传承性”、又有“创新性”。企业成熟的是思想、年轻的是心态,一代一代发展下去,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化”、日臻精进。成功的企业可以在失去所有物质基础的条件下迅速再塑造一个强大的实体,这其中是“文化”与“品牌”在起作用,而企业文化蕴藏在企业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看不见、摸不着,也拿不走、搬不动。企业文化,渗透在“管理”触及不到的“节点”处,延伸到员工八小时之外的行为规范中,聚焦于消费者认知的产品品牌上。它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通过思想的提升实现企业内、外部价值的同步增长。企业有了文化,思想才能在全世界无障碍沟通,赢得应有的尊重和信任。

 

  中国的私营企业中难以走出“大家”来,就是因为思想与意识上的落后,很难突破自己的局限,走出一条开天辟地、回肠荡气的金光大道来。这个局限既有素质能力上的差距,也有眼光胸怀上的狭隘,往往我们一说发展就是规模扩张、兼并重组,却不知怎样整合资源;一说增加科技含量就是兴建厂房、买一流设备,却不知产品卖给谁;一说走向国际化,就是在别的国家建个办事处,走走过场而已;一说增加品牌知名度,就一掷千金打广告,几句词儿来回地说。

 

  以上都是曾经和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真实现象,它反映的是深层次的思想贫瘠、文化贫瘠、精神贫瘠,这块贫瘠的精神土地需要甘泉雨露来滋润。这甘泉还要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做出真正的中国企业精神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是说要跟上国际化的步伐,吸收当今经济管理领域先进的商业理念与思想方法,因地制宜、为我所用,只要是世界的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最后,中西合璧、最佳匹配、灵活应用,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土壤就慢慢形成了,那时,中国的私营企业中将会有真正的“世界级选手”诞生。

 

  附件:近一两年来,国家相关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支持私营企业经济的政策精神与文件

 

  国家计委关于印发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112月,按照江泽民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国家计委制定了《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计委交替地同有关部门,对全国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工作进行宏观指导、政策研究和组织协调。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针对本地区民间投资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具体措施,做好民间投资的促进和引导工作。

  民营企业也可申请863项目。“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设立之初的宗旨就是在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跟踪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进展,为未来在中国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于20026月在北京“科博会”期间指出:以前“863计划”的参加者主要是科研院所等单位。但在国民经济“十五”规划中,“863计划”中有60%的项目都是以应用为主的项目,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包括民营企业。

 

  央行官员: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绝非政策交易。200212月“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实业领袖的金融体验”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易纲表示,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将对民营资本开放,国内民营实业家应把握良机,积极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但进去的决不是给政府买单,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金融业决不是什么政策交易。

 

  原国家经贸委:中国将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20021216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指出:明年(2003年)我国将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参与竞争创造条件。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的高度,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摆到突出位置。

 

  国家工商局:支持私营经济发展以解决失业问题。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3221日发出通知,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积极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在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再就业。

 

  歧视个体私营经济的工商政策和法规将被清理废止。2003218日国家工商总局局长王众孚表示,按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国家工商总局将清理和废止歧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满腔热情地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开启创造社会财富的闸门。20032月《中小企业投资促进法》正式颁布,这给800多万家各类中小企业打开了快速发展的通道。

来源:《科技智囊》2003年11月号

注意: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为减少服务器的外部调用流量负载,本网所有的pdf,rar,caj,zip格式的文件,均使用防盗链技术保护文件。

如何下载保存此附件?

请直接点击下载连接进入文件下载页面.

最新企业胜经信息

·防御性营销策略

·差距与梦想——中国企业未来的发展出路

·留住技术与留住人才

·两大方阵之私营企业

·战略性连锁经营:肯德基的以弱胜强之道

·菲亚特的“以能为本”

·湘潭电化集团的指标比较管理

·经典案例透视中国MBO之路

更多...

广告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66.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