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 二级域名申请 | 我能做什么? | 网站说明书 | 协议书下载 | 广告预定 | 企业邮局 | 标准库 | 关于我们
免费法律咨询
首页 企业目录 产品目录 求购信息 二手设备 备品备件 行业资讯 行业论文 行业标准 技术专利 企业管理 行业书库 人才招聘 专家介绍 技术交流 友情链接 我的交易区
书籍目录索引
您当前的位置: 深冷技术网 → 行业书库 → 在线书籍 → 《事故理论与分析技术》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

    本章根据应急救援的发展简史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建设应急救援系统的必要性,同时从组织建设、物质基础、和应急预案等方描述了应急救援系统所必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并详细介绍了应急预案的编写方法、编写要求和预案的训练和演习等。

51概述

511引言

应急救援是近年来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安全学科和职业,是安全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事故的应急救援是指通过事故发生前的计划,在事故发生后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能够迅速控制事故的发展,保护现场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安全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预知、预测危险,也包括控制和消除危险,由于事故发生的偶然性和复杂性,以目前安全科学的发展水平来看,还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预测所有事故的程度,事故的发生难以完全避免;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业生产中,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以及现代生产过程的大规模化、复杂化和高度自动化,一方面增加了安全工作的未知领域,另一方面,也使事故的后果更为严重;另外,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是人口、产业、财富聚集的地区,对各种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有放大作用,随着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高,事故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危害后果也越来越惊人,城市的安全与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也是当今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上几点对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有效的应急救援系统可以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无应急系统的6%。事实上,应急救援系统的建立与有效运转不仅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指标。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的灾难性工业事故,尤其是19841119日墨西哥城的天然气泄漏爆炸,造成452人死亡;1984123日,印度博帕尔毒物泄漏事故,造成了28000多人死亡,12.5万人中毒。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每年有130多万工人死于意外事故和与工作相关的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GDP4%。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事故高居不下,每年交通和工伤事故死亡达10余万人,每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100多起,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一年,我国就有多起因为没有有效的应急救援系统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紧急事件的发生发展导致重大损失的案例:如发生在春季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岁末发生在重庆开县的油气井喷事件造成了243人死亡,四万多人无家可归;以及多起矿山事故、紧急中毒事故和火灾等等。另外,回顾一下过去一千年来人类遭受的自然灾害,如1923年日本的关东大地震,1976年我国的唐山大地震,1990年袭击西欧的暴风雪和1994美国的Andrew飓风……等等。经调查发现,在过去千年中,灾害多发于20世纪的后50年,有些专家指出,全球温室效应使灾害危害更加突出.同时,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也十分频繁,人类在新千年中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安全工作,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社会和民众的普遍愿望,也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好事。

    由于重大事故对社会的极大危害,而应急救援工作又涉及多种救援部门和多种救援力量的协调配合,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事故处理,而成为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实际上,人们在谈到“应急救援”时,往往有多种理解:一种是“紧急的或急需的帮助(emergency assistance)”;另一种是“搜索与营救(search and rescue)”,简称搜救;还有一种称为“灾害救援(disaster relief)”。另外,有时我国也有人将急救医疗救援也作为“应急救援”来看待。但严格来说,国外对灾难事故的医疗急救有较不同于应急救援的规范的理解,即:急救医疗(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MS)。无论对应急救援采用哪种理解方式,都离不开EMS。从以上的几种观点来看,笔者认为 “emergency assistance” 涵盖的范围较广,理解更为全面。它几乎可以包含所有类型的事件,规模可大可小,涉及的人数也可多可少,难度可难可易,可以以有偿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可以采用政府运作的方式,全面地体现了现代“应急救援”丰富内涵和发展趋势。其它的几种理解都仅仅体现了现代“应急救援”的一部分内涵。

512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5121国外发展概况

现代意义上的救援起源于欧洲的山地救援,而真正使用现代化的搜索与救援装备并接受专业训练进行救援活动,则是从1945年开始。救援力量的组成经历了从军队、消防等部门到现在的以职业救援队伍为主,志愿者为辅的演变过程。救援任务也从单纯的山地救援,逐渐细分为水上救援、高空救援、有害物质泄漏救援、丛林火灾救援、建筑物倒塌救援等乃至发展到现在的能够处理公共卫生和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灾害事件。在美国9.11事件后,有的国家还明确将恐怖主义事件作为救援力量的主要任务。很多国家已经形成了由国家、地方和民间等救援力量组成的完整的救援组织体系,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技术标准、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方式等,明确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社区的责任人在事故应急中的职责和作用,并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形成了完整的救援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立重大事故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救援系统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多数工业化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法规和政策,明确提出规定了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社区的责任人在事故应急中的职责和作用,并成立了相应的应急救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1993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重大工业事故公约》,将应急计划(预案)作为重大事故预防的必要措施;欧盟在1982年发布了《重大工业事故危险法令》,并于1986年作了修订和补充;

美国在社会性灾害的事故处理与应急救援方面 ,既有专门部门牵头协调 ,又有其他部门参加协助交叉进行的 , 总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依法管理。在依法管理的基础上 ,工厂内部和公共安全有关组织各司其职并相互协作。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SUPERFUND法的修正案,这个修正案是应急救援的最高法律依据。该法的第三部分为《应急计划与社区知情权法》主要规定了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方法、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技术、应急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以及应急通讯系统和信息系统的配置要求等内容。另外,与事故应急相关的法律还有《清洁空气法》、《综合性环境应急响应、赔偿和责任法》、《资源保护与恢复法》和《油液污染法》等。1987年美国环保署、联邦应急管理署发布了《应急计划技术指南》,OSHA标准《高危险性化学物质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和环保署标准《风险管理计划》,都对企业的事故应急提出了要求。

联邦政府设立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并成立了国家应急响应领导小组(NRT)。

    国家应急响应领导小组由环保署牵头,由下列16个政府部门组成:环保署(EPA)、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国防部、商务部、农业部、交通部、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局(卫生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内务部、司法部、能源部、财政部、核工业管理委员会、国务院、总务管理局、美国海岸警卫队。国家应急响应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协调与油品和危险物有关的重大事故应急计划、准备、响应行动,提出准备和实施事故应急预案的指导性文件。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政策,领导协调联邦应急援助,指导州和地方政府提出、审查、评估及检查预案和实施预案的能力。根据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权法案,每个州的州应急委员会(SERC)要通过州长来任命。州应急委员会要指定应急预案区域,任命地方的应急预案委员会(LEPC),监督和协调他们的活动,并且评审当地的应急响应预案。地方的应急响应委员会为社区准备应急响应预案,并且建立接收和处理事故所产生的公共信息的任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应急管理的日常办事机构设在EPA,主要负责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热线咨询和重大事故的处理。

地方应急预案委员会(LEPC)每年评审应急预案并对制定、实施预案所需资源进行评估和推荐。应急预案要求包括设施及特殊危险品的运输路线,应急响应程序,地方应急人员和医疗救护人员,社区名称和应急协调员姓名,向政府和公众通告的程序,事故监测与风险区域确定方法,社区和企业拥有的应急设备与设施,疏散与避难场所,应急培训、训练和演习计划等。美国法律要求对重大危险源实行登记。对确定为重大危险源的装置、工艺和极度危害的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设施,要向当地应急反应委员会申报注册备案。

一旦发生社会性灾害事故时 ,EPA(环保局 )的应急救援中心(国家反应中心 )立即通知所在地区 ,并确定协调部门对事故进行反应处理。工厂、交通部门、农业部门、劳动部门包括气象部门都积极参与应急处理。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 ,提供资料 ,提供处理方案和反应队伍 ,从事故抢救处理到人员的疏散。

5122我国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应急救援起步较晚,最初较多强调人民解放军在灾后救援中的主力军作用,并末强调灾前的准备与学习,再加上缺少专用的装备和必要的专门训练,因此在多次救援行动中,不仅救援效率不高,也常使解放军战士遭受不必要的创伤和生命损失。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应急救援工作,有关应急救援和法律法规建设、科学研究和组织建设逐步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国2002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员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国务院关于特大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要求:“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经政府主要领导人签署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国务院发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综合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报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

《使用有毒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应急救援预案适时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记录应当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备案。”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目前在我国各大中城市和有关政府部门正在建立事故应急救援机构。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9175日颁布命令,明确上海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由市和区、县抗灾救灾委员会领导,日常工作由市和区、县民防办公室负责,组建起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专家委员会和救援专业队伍,实行24小时的昼夜值勤制度。

200251日发布实施的《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规定(试行)》是中国的第一个多部门、多警种应急联动地方政府法规。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的地理信息系统由公安、交警、消防、急救、防洪、护林防火、防震、防空、水、电、气等56类应急救助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构建而成的信息化、数字化“南宁”平台,覆盖市辖区10092平方公里(含武鸣、琶宁两县)。南宁市110报警服务台、火警119,急救120、交警122等报警救助系统、市长公开电话12345及水、电、管道燃气、防洪、护林防火、防震、防空等应急救助系统纳人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公安部20026月向全国公安系统正式推广南宁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的社会应急联动工作模式。

 20032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成立了“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委员会”,并着手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方案是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建立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体系的工作部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和矿山应急救援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制定的,该方案由矿山应急救援管理系统、组织系统、技术支持系统、装备保障系统、通讯信息系统五部分组成。

(1)矿山应急救援管理系统由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市级及县级矿山应急救援指挥部门及矿山企业应急救援管理部门等组织(机构)组成。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委员会是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领导下的负责矿山应急救援决策和协调的组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直属的事业单位,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委托,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矿山救护及其应急救援工作。

(2)矿山应急救援组织系统分为救护队伍和医疗队伍两部分。救护队伍由区域矿山救援基地、重点矿山救护队和矿山救护队组成。急救医疗队伍包括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区域和重点医疗救护中心和企业医疗救护站。负责矿山重大事故的救护及医疗。

 (3)矿山救援技术支持系统包括国家矿山应急救援专家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矿山救援技术研究实验中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救援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为矿山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技术和培训服务。

(4)矿山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系统的基本框架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购置先进的、具备较高技术含量的救灾装备与仪器仪表,储存在区域矿山救援基地,用于支援重大、复杂灾害的抢险救灾;区域矿山救援基地要按规定进行装备并加快现有救护装备更新改造,配备较先进、关键性的救灾技术装备,用于区域内或跨区域矿山灾害的应急救援;重点矿山救护队负责省(市、自治区)内重大、特大矿山事故的应急救援,按规定配齐常规救援装备并保持装备的完好性。

 (5)矿山应急救援通讯信息系统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心网站为中心点,建立

完善的矿山抢险救灾通讯信息网络,使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各级矿山救护队、各级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各矿山救援技术研究、实验、培训中心、地(市)及县(区)应急救援管理部门和矿山企业之间,建立并保持畅通的通讯信息通道,并逐步建立起救灾远程会商视频系统。矿山应急救援通讯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度中心之间实现电话、信息直通。

矿山应急救援的基本程序是:当矿山发生重大事故时,应以企业自救为主。企业救护队和医院在进行救助的同时,上报上一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部门)及政府;救援能力不足以有效抢险救灾时,立即向上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提出救援要求;各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对得到的事故报告要迅速向上一级汇报,并根据事故的大小、处理的难易程度等决定调用重点矿山救护队或区域矿山救援基地以及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实施应急救援。省内发生重特大矿山事故时,省内区域矿山救援基地和重点矿山救护队的调动由省级矿山救援指挥中心负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负责调动区域矿山救援队伍进行跨省区应急救援。

1996年原化学工业部和国家经贸委联合组建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化督发(1996242号《关于组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的通知》)。鉴于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调整了有关部门的职能,为继续做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国家经贸委对该系统进行了调整,将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更名为“国家经贸委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系统”,由国家经贸委领导,办公室设在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重、特大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指挥、联络。并在上海、吉林、沈阳、天津、济南、青岛、株洲、大连建立了8个“国家经贸委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负责实施重、特大化学事故现场紧急救援工作,并开展事故应急救援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工作。

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机构的设置与主要职责如下:

(1)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办公室)。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组织和指挥化学事故

应急救援工作。平时应组织编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织、训练与演练;开展对群众进行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应急救援的装备、器材、物品、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对化学事故进行调查,核发事故通报。

(2)应急救援专家委员会(组)。专家咨询组由权威的工程技术与管理指挥两部分专家组成,通常只在市一级建立。其主要职责是:对指挥组织进行的应急准备活动提出重要建议,特别是关于化学事故潜在威胁估计,对新装备、器材研制与配备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对应急预案的制定及重要的训练演习活动等,进行研究并提出决策性建议。化学事故发生后,专家咨询组的主要职责有三条:

a.  a  事故危害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出估计;

b.对修改应急预案的必要性进行判断,对力量重新调整与部署提出具体建议;

c 对重大防护措施,如公众撤离等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对化学事故危害进行预测,为救援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方案。平时应做好调查与研究,当好领导参谋。

(3)应急救护站(队)。在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队应尽快赶赴事故地点,设立现场医疗急救站,对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和急救处理,并及时向医院转送。对救援人员进行医学监护,以及为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供医学咨询。应急救援队平时应加强技术培训和急救准备。通常由市、区医院或急救中心、工厂医务室(医院)、军队医院等组成,在市或区卫生部门领导下开展救治活动。其主要职责是:进人事故发生区或中毒危害区,抢救中毒伤员或其他种类的伤员;指导危害区内公众进行自救、互救活动;集中、清点、输送、收治伤员。为了对中毒伤员进行正确的抢救,医疗救治组织中,可吸收部分熟悉毒伤急救的防化技术人员参与。

(4)应急救援专业队。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各救援队伍应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侦检队应尽快地测定出事故的危害区域,检测化学危险物品的性质及危害程度。工程救援队应尽快堵源,做好毒物的清消工作,并将伤员救出危险区域和组织群众撤离、疏散。

凡涉及化学危险物品的企业,均应建立本单位的救援组织机构,明确救援执行部门和专用电话,制定救援协作网,疏通纵横关系,以提高应急救援行动中协同作战的效能,便于做好事故自救。在没有设置应急救援机构的区域,一旦发生事故,当地政府主要领导应组织安全、公安、消防、卫生、环保、交通等部门成立紧急救援指挥部实施救援。

5)其他机构:

a.监测组织。监测组织由地方环保监测站、卫生防疫站、军队防化侦察分队等单位组成。其职责主要是:对空气、水、食物等被污染的状况进行测定,为确定污染范围、水源和食物等可饮(食)用的情况提出技术依据;为侦察污染空气滞留状况提供条件。

b.公众疏散组织。公众疏散组织由公安、民政部门和街道居民组织抽调力量组成。必要时,可吸收工厂、学校中的骨干力量参加,或请求军队给予支援。其主要职责有:根据指挥部发布的警报等级及防护措施,指导部分高层住宅居住的居民实施隐蔽;引导必须撤出的居民有秩序地撤至安全区或安置区;组织好特殊人群(老、弱、病、残、儿童)的疏散安置工作;引导受污染的人员前往洗消去污点;维护撤离区内的社会秩序,打击“趁火打劫者”。保障居民和国家财产免受危害;维护安全区域或安置区内撤出公众的安全,稳定人心和社会秩序。

c.交通管制组织。交通管制组织通常由公安部门负责组成。其主要职责有:对危害区外围的交通路口实施定向、定时封锁,阻止事故危害区外的公众进人;指挥、调度撤出危害区的人员和使车辆顺利地通过通道;及时疏通交通阻塞;对各封锁路口附近的重要目标实施保护;协助警戒巡逻分队维护社会秩序。

d.安全警戒组织。对撤离区和安置区内的社会治安工作,可由公众疏散组织兼任,也可以组织专业的安全警戒队伍。在危害区范围较大时,也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对撤离区的重要目标实施保卫,进行街巷巡逻,缉拿犯罪分子。这一组织可由公安武警、军队的警卫分队组成。

e.洗消去污组织。洗消去污组织由军队防化部队、公安消防队伍、环卫队伍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开设洗消站(点),对受污染而且必须处理的人员、装备、物资、器材进行消毒;组织地面洗消组实施地面消毒,开辟通道或对建筑物表面进行消毒;临时组成喷雾分队(组),降低有毒有害物的空气浓度,阻止其扩大扩散范围。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和多种救援队伍的协调配合,为有序实施事故救援,应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网络体系应包括事故救援的指挥体系,各救援部门的通讯网络,以及与上级救援部门的联系网络。除此之外,还应与本区域的公安、消防、卫生、环保、交通等部门建立起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另外,建立毒物资料库或信息网,以及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专家联络网。对救援行动中可能涉及的不能毒物,应建立起资料信息库,内容应包括:不能毒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毒物数据、泄漏物清消方法、消防措施、中毒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卫生标准及注意事项等。或者与国内有关毒物咨询中心建立起固定联系,便于救援时咨询;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或专家联系名单,以便在救援过程中及时得到指导。

我国在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实践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应急救援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法律法规层次不高;救援力量分散,指挥协调能力差;救援技术和救援装备落后;公民的危机意识薄弱,危机时急救与自救能力不足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已经转变,国家和各省市的机构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企业经营机制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给我国的应急救援系统的建设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建立应急救援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建立有效的应急救援系统还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52应急救援

521应急救援的原则和任务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在预防为主的情况下,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平时作好事故的预防工作,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还要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一旦发生事故就能及时救援。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发生后的迅速扩散性以及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决定了应急救援行动必须迅速、准确、有序和有效。因此,救援工作只能实行统一指挥下的分级负责制,以区域为主,根据事故的发展情况,采取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事故单位及所在地区的优势和作用。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救灾、公安、消防、环保、卫生、劳动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损失。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有以下几点:

(1)       1       控制危险源

及时有效地控制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事故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只有控制了危险源,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才能及时有效的实施救援行动。特别是发生在城市中或人口稠密的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的继续扩展。

(2)       2       抢救受害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事故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在救援行动中,及时、有序、科学地实施现场抢救和安全转送伤员对挽救受害人的生命、稳定病情、减少伤残率以及减轻受害人的痛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3)       3       指导群众防护,组织群众撤离

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的突然性,发生后的迅速扩散性以及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的特点,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并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或可能发生危险的区域。在撤离过程中积极开展群众自救与互救工作。

(4)       4       清理现场,消除危害后果

对事故造成的对人体、土壤、水源、空气的现实的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对事故外溢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可能对人和环境继续造成危害的物质,应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清除;对危险化学品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与监控,并采取适当的措施,直至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5 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估算出事故的危害波及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522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结构

应急救援工作涉及众多的部门和多种救援力量的协调配合,除了应急救援系统本身的组织外,还应当与当地的公安、消防、环保、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协同作战。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五个方面:

1)应急指挥机构

应急指挥机构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协调事故应急期间各个应急组织与机构间的动作和关系。统筹安排整个应急行动,避免因行动紊乱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平时组织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好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和救援专业队伍的组织、训练和演习;开展对群众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宣传教育;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应急救援的装备、器材物品、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多为各级政府领导人或政府的职能机关主要负责

2)事故应急现场指挥机构

事故应急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指挥工作,合理进行应急任务分配和人员调度,有效利用一切可能的应急资源,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现场的应急行动。指挥工作多由各级政府领导人、政府的职能机关或企业的主要领导来承担。

3)支持保障机构

支持保障机构是应急救援组织中人员最多的机构。主要为应急救援提供物质资源和人员支持、技术支持和医疗支持,全方位保证应急行动的顺利完成。具体来说,它又可以分为以下专业队:

    应急救援专家委员会(组):在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利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事故的危害和事故的发展情况等进行分析预测,为应急救援的决策提供及时的和科学合理的救援决策依据和救援方案。专家委员会成员由主管当局提名,经评议产生。专家委员会平时作好调查研究,参预应急系统人员的培训和咨询工作,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价,并协助事故的调查工作,当好领导参谋。

应急救援专业队: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各救援专业队伍应该在作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快速实施救援。由于事故类型的不同,救援专业队的构成和救援任务也会有所不同。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主要任务是快速测定出事故的危害区域,检测化学品和性质及危害程度;堵住泄漏源;清消现场和组织人员撤离、疏散等。而火灾应急救援专业队主要任务是破拆救人、灭火和组织人员撤离、疏散等

应急医疗救护队:在事故发生后,尽快赶赴事故现场,设立现场医疗急救站,对伤员进行现场分类和急救处理,及时向医院转送。对救援人员进行医学监护,处理死亡者尸体以及为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供医学咨询等。

应急特勤队:负责应急救援的后勤工作,保证医疗急救用品和灾民的必需用品的供应,负责联系安排交通工具;运送伤员、药品、器械或其它的必需品。

4)媒体机构:负责与新闻媒体接触的机构,处理一切与媒体报道、采访、新闻发布会等相关事务,保持对外的一致口径,保证事故报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对事故单位、政府部门和公众负责,为应急救援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5)信息管理机构

    负责为应急救援提供一切必需的信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

523应急救援装备与资源

应急设备与资源是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保证应急工作的有效实施,各应急部门都应制定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标准。我国的救援装备的研究与开发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研发体系,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提高。另外,由于各地的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和重视程度的不同,在装备的配备上有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大都存在装备不足和装备落后的情况。平时做好装备的保管工作,保证装备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一旦发生事故就能立即投人使用。

    应急救援装备的配备应根据各自承担的应急救援任务和要求选配。选择装备要根据实用性、功能性、耐用性和安全性,以及客观条件配置。

    事故应急救援的装备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装备和专用救援装备。

5231基本装备

(1)通讯装备。目前,我国应急救援所用的通讯装备一般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类,在救援工作中,常采用无线和有线两套装置配合使用。移动电话(手机)和固定电话是通讯中常用的工具,由于使用方便,拨打迅速,在社会救援中已成为常用的工具。在近距离的通讯联系中,也可使用对讲机。另外,传真机的应用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使救援工作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及时传送到事故现场。

    (2)交通工具。良好的交通工具是实施快速救援的可靠保证,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常用汽车和飞机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

    国外,直升飞机和救援专用飞机已成为应急救援中心的常规运输工具,在救援行动中配合使用,提高了救援行动的快速机动能力。目前,我国的救援队伍主要以汽车为交通工具,在远距离的救援行动中,借助民航和铁路运输,在海面、江河水网,救护气艇也是常用的交通工具。另外,任何交通工具,只要对救援工作有利,都能运用,如:各种汽车、畜力车、甚至人力车等。

    (3)照明装置。重大事故现场情况较为复杂,在实施救援时需要良好的照明。因此,需对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照明工具,有利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照明装置的种类较多,在配备照明工具时除了应考虑照明的亮度外,还应根据事故现场情况,注意其安全性能和可靠性。如工程救援所用的电筒应选择防爆型电筒。

    (4)防护装备。有效地保护自己,才能取得救援工作的成效。在事故应急救援行动中,对各类救援人员均需配备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可分为防毒面罩、防护服、耳塞和保险带等。在有毒救援的场所,救援指挥人员、医务人员和其他不进入污染区域的救援人员多配备过滤式防毒面具。对于工程、消防和侦检等进人污染区域的救援人员应配备密闭型防毒面罩。目前,常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5232专用装备

    专用装备,主要指各专业救援队伍所用的专用工具(物品)。在现场紧急情况下,需要使用的大量的应急设备与资源。如果没有足够的设备与物质保障,例如没有消防设备、个人防护设备、清扫泄漏物的设备或是设备选择不当,即使受过很好的训练的应急队员面对灾害也无能为力。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不少新型的专用装备出现,如消防机器人、电子听漏仪等。

    各专业救援队在救援装备的配备上,除了本着实用、耐用和安全的原则外,还应及时总结经验自己动手研制一些简易可行的救援工具。在工程救援方面,一些简易可行的救援工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较好效果。

    侦检装备,应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少新型的侦检装备,侦检装备应根据所救援事故的特点来配备。在化工救援中,多采用检测管和专用气体检测仪,优点是快速、安全、操作容易、携带方便,缺点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外采用专用监测车,除配有取样器、监测仪器外,还装备了计算机处理系统,能及时对水源、空气、土壤等样品就地实行分析处理,及时检测出毒物和毒物的浓度,并计算出扩散范围等救援所需的各种救援数据。在煤矿救援中,多采用瓦斯检测仪等。

医疗急救器械和急救药品的选配应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配置。急救药品,特别是特殊、解毒药品的配备,应根据化学毒物的种类备好一定的数量的解毒药品。世界卫生组织为对付灾害的卫生需要,编制了紧急卫生材料包标准,由两种药物清单和一种临床设备清单组成,还有一本使用说明书,现已被各国当局和救援组织采用。

事故现场必需的常用应急设备与工具有:

1)消防设备:输水装置、软管、喷头、自用呼吸器、便携式灭火器等;

2)危险物质泄漏控制设备:泄漏控制工具、探测设备、封堵设备、解除封堵设备等;

3)个人防护设备:防护服、手套、靴子、呼吸保护装置等;

(4) 通信联络设备:对讲机、移动电话、电话、传真机、电报等;

5)医疗支持设备:救护车、担架、夹板、氧气、急救箱等;

(6)应急电力设备:主要是备用的发电机;

7)资料:计算机及有关数据库和软件包、参考书、工艺文件、行动计划、材料清单等;

5232现场地图和有关图表

地图和图表是最简洁的语言,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工具,使应急救援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所必需的大量信息。

地图最好能由计算机快速方便地变换产生,应该是计算机辅助系统的一部分,现在已有不少电子地图和应急救援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已经成功开发并得以实施。所使用的地图不应该过于复杂,它的详细程度最好由使用者来决定,使用的符号要符合预先的规定或是国家或政府部门的相关标准。地图应及时更新,确保能够反映最新的变化。

图表包括厂区规划图、工艺管线图、公用工程图(消防设施、水管网、电力网、下水道管线等)和能反映场外的与应急救援有关的特征图(如学校、医院、居民区、隧道、桥梁和高速公路等)。

524应急救援的实施

5241事故报警

    事故报警的及时与准确是能否及时实施应急救援的关键。发生事故的单位,除了积极组织自救外,必须及时将事故向有关部门报告。对于重大或灾害性的事故,以及不能及时控制的事故,应尽早争取社会救援,以便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报警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原因,事故性质(外溢、爆炸、燃烧等)、危害程度和对救援的要求,以及报警人的联系电话等。

    为了做好事故的报警工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规定了化学事故的报警电话号码。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报警电话为:010-64915449。上海市也于1991年明确规定,上海地区的化学事故报警电话为"119"。

5242救援行动的过程

救援行动一般按以下的基本步骤进行。

    (1)接报  指接到执行救援的指示或要求救援的请求报告。接报是救援工作的第一步,对成功实施救援起到重要的作用。

    接报人一般应由总值班担任,接报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问清报告人姓名、单位部门和联系电话;②问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单位、事故原因、主要毒物、事故性质(毒物外溢、爆炸、燃烧)、危害波及范围和程度、对救援的要求,同时做好电话记录;③按救援程序,派出救援队伍;④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⑤保持与急救队伍的联系,并视事故发展状况,必要时派出后继梯队予以增援。

    (2)设点  指各救援队伍进入事故现场,选择有利地形(地点)设置现场救援指挥部或救援、急救医疗点。

    各救援点的位置选择关系到能否有序地开展救援和保护自身的安全。救援指挥部、救援和医疗急救点的设置应考虑以下几项因素:①地点:应选在上风向的非污染区域,需注意不要远离事故现场,便于指挥和救援工作的实施;②位置:各救援队伍应尽可能在靠近现场救援指挥部的地方设点并随时保持与指挥部的联系;③路段:应选择交通路口,利于救援人员或转送伤员的车辆通行;④条件:指挥部、救援或急救医疗点,可设在室内或室外,应便于人员行动或群众伤员的抢救,同时要尽可能利用原有通讯、水和电等资源,有利救援工作的实施;⑤标志:指挥部、救援或医疗急救点,均应设置醒目的标志,方便救援人员和伤员识别。悬挂的旗帜应用轻质面料制作,以便救援人员随时掌握现场风向。

    (3)报到  指挥各救援队伍进入救援现场后,向现场指挥部报到。其目的是接受任务,了解现场情况,便于统一实施救援工作。

    (4)救援  进入现场的救援队伍要尽快按照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①现场救援指挥部:应尽快地开通通讯网络;迅速查明事故原因和危害程度;制定救援方案;组织指挥救援行动;②侦检队:应快速危险源的性质及危害程度,测定出事故的危害区域,提供有关数据;③工程救援队:应尽快控制危险;将伤员救离危险区域;协助做好群众的组织撤离和疏散;做好毒物的清消工作;④现场急救医疗队:应尽快将伤员就地简易分类,按类急救和做好安全转送。同时应对救援人员进行医学监护,并为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供医学咨询。

    (5)撤点  指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离开现场或救援后的临时性转移。在救援行动中应随时注意气象和事故发展的变化,一旦发现所处的区域有危险时,应立即向安全区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应注意安全,保持与救援指挥部和各救援队的联系。救援工作结束后,各救援队撤离现场以前应取得现场救援指挥部的同意。撤离前要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并注意安全。

    (6)总结  每一次执行救援任务后都应做好救援小结,总结经验与教训,积累资料,以利再战。

5243应急救援工作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

   (1)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救援人员在救援行动中,应配戴好防护装置,并随时注意事故的发展变化,做好自身防护。在救援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做好防范,避免发生伤亡。

   (2)救援人员进入污染区注意事项

进入污染区前,必须戴好防毒面罩和穿好防护服;执行救援任务时,应以2-3人为一组,集体行动,互相照应;带好通讯联系工具,随时保持通讯联系。

(3)工程救援中注意事项①工程救援队在抢险过程中,尽可能地和单位的自救队或技术人员协同作战,以便熟悉现场情况和生产工艺,有利工作的实施;②在营救伤员、转移危险物品和化学泄漏物的清消处理中,与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等专业队伍协调行动,互相配合,提高救援的效果;③救援所用的工具具备防爆功能。

(4)现场医疗急救中需注意问题①重大事故造成的人员伤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特殊性和紧迫性,现场医务力量和急救的药品、器材相对不足,应合理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在保证重点伤员得到有效救治的基础上,兼顾到一般伤员的处理。在急救方法上可对群体性伤员实行简易分类后的急救处理,即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负责对伤员的伤情进行综合评判,按轻、中、重简易分类,对分类后的伤员除了标上醒目的分类识别标志外,在急救措施上按照先重后轻的治疗原则,实行共性处理和个性处理相结合的救治方法;在急救顺序上,应优先处理能够获得最大医疗效果的伤病员。②注意保护伤员的眼睛;③对救治后的伤员实行一人一卡,将处理意见记录在卡上,并别在伤员胸前,以便做好交接,有利伤员的进一步转诊救治;④合理调用救护车辆。在现场医疗急救过程中,常因伤员多而车辆不够用,因此,合理调用车辆迅速转送伤员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救护车辆不足的情况下,对危重伤员可以在医务人员的监护下,由监护型救护车护送,而中度伤员实行几人合用一辆车。轻伤员可商调公交车或卡车集体护送;⑤合理选送医院。伤员转送过程中,实行就近转送医院的原则。但在医院的选配上,应根据伤员的人数和伤情,以及医院收医疗特点和救治能力,有针对性地合理调配,特别要注意避免危重伤员的多次转院;⑥妥善处理好伤员的污染衣物。及时清除伤员身上的污染衣物,还需对清除下来的污染衣物集中妥善处理,防止发生继发性损害;⑦统计工作。统计工作是现场医疗急救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忙乱的急救现场,更应注意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日后总结和分析积累可靠的数据。

(5)组织和指挥群众撤离现场

    在组织和指挥群众撤离现场的过程中要注意:①在组织和指导群众做好个人防护后,再撤离危险区域。发生事故后,应立即组织和指导污染区的群众就地取材,采用简易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如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袋套在头部,用毛巾或布条扎住颈部,在口、鼻处挖出孔口,用湿毛巾或布料捂住口、鼻,同时用雨衣、塑料布、毯子或大衣等物,把暴露的皮肤保护起来免受伤害,并向上风方向快速转移至安全区域。也可就近进入民防地下工事,关闭防护门,防止事故的伤害;②防止继发伤害。组织群众撤离危险区域时,应选择安全的撤离中线,避免横穿危险区域。进入安全区后,尽快去除污染衣物,防止继发性伤害;③发扬互助互救的精神。发扬群众性的互帮互助和自救互救精神,帮助同伴一起撤离,对于做好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危重伤员应立即搬离污染区,需就地实施急救。

5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531概述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又名“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应急计划”或“应急预案”。最早是化工生产企业为预防、预测和应急处理“关键生产装置事故”、“重点生产部位事故”、“化学泄漏事故等而预先制订的对策方案。

目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已从化工行业扩展到其他各行各业,从针对化学事故的对策发展到交通、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等多种灾害的预防和救援。涉及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灾害主要有火灾、爆炸、中毒、工伤事故等,都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为了加强对重大事故的处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所预先制定的事故应急对策。也就是说,认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估计事故的危害后果,决定紧急处理方法和措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为建设项目安全“三同时”验收的条件之一。其目的是保证生产经营单位和职工生命财产的安全,防止重大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得到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

对以下三大类单位要加强检查和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

   a.涉及易燃、易爆或剧毒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和使用的企业,如石化、油库、煤矿、烟花爆竹、火药厂等。

   b.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码头及大型商场、影剧院等。

   c.要害设施,如飞机、火车、客运汽车、客运船舶等。

    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得安排没有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职工从事特种作业。

一个完整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两部分组成:现场应急计划和厂外应急计划。现场和厂外应急计划应分开,但它们彼此应协调一致,即它们必须是涉及同一估计的紧急情况。现场计划由企业负责准备,而厂外应急计划则由地方政府负责。

53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有2个:

(1)将紧急事件局部化,消除事故蔓延条件,防止发生连锁事故或再次发生突发性重大事故。

    (2) 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和处理事故,尽量减少事故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

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

a.科学性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制定预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行领导和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学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严密、统一、完整的应急救援预案,保障预案的科学性。

    b.实用性  应急救援预案应符合当地的救援力量、救援物质等客观条件,便于操作,不能为了应付管理部门检查,搞纸上谈兵。

    c.权威性  应急救援工作是在紧急状态下的应急性工作,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救援工作的管理体系,救援行动的指挥权限和各级救援组织的职责、任务等一系列的管理规定,保证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制定后的应急救援预案还应报上级部门批准后才能实施,确保预案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律保障。

53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分级

要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就要求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分级编写。所谓分级,指系统总目的预案包含各子系统分目标的预案,而子系统分目标的预案包含单元目标的预案。各层目标预案编写提纲一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又与上下层目标相互衔接,是大环套小环的结构。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由企业(现场)应急预案和现场外政府的应急预案组成。现场应急预案由企事业负责,场外应急预案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现场应急预案和场外应急预案应分别制定,但应协调一致。根据可能的事故后果的影响范围、地点及应急方式,我国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通常将事故应急预案分为如下5种级别。

1)Ⅰ级(企业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的有害影响范围局限在一个单位(如某个工厂、火车站、仓库、农场、煤气或石油管道加压站等)的界区之内,并且能够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区域内。这类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其影响范围不会扩大到社区(公共区)。

2)Ⅱ级(县、市/社区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所涉及的影响范围可扩大到公共区(社区),但能够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救援力量,加上发生事故的工厂或工业部门的救援力量所控制。

3)Ⅲ级(地区/市级)应急预案

    这类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应急救援需动用地区的力量。

4)Ⅳ级(省级)应急预案

    对可能发生的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重大危险源应建立省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它可能是一种规模极大的灾难性事故,或可能是一种需要用事故发生的城市或地区所没有的特殊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的特殊事故。这类事故需用全省范围内的救援力量来控制。

5)Ⅴ级(国家级)应急预案

    对事故后果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或场所,应制定国家级应急预案。

    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就应立即实施应急程序,如需上级援助,要同时报告当地县(市)或社区政府事故应急主管部门,根据预测的事故影响程度和范围,需投人的应急人力、物力和财力逐级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对事故的发展和控制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并将信息传送到社区级指挥中心。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将核实后的信息逐级报送上级应急管理机构。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可以向科研单位、地(市)或全国专家、数据库和实验室等就事故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性能、事故控制措施等方面征求专家意见。

企业或社区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应不断向上级机构报告事故控制的进展情况、所做出  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后者对此进行审查、批准或提出替代对策。将事故应急处理移交上一级指挥中心的决定,应由社区级指挥中心和上级政府机构共同决定。做出这种决定(升级)的依据是事故的规模、社区及企业能够提供的应急资源及事故发生的地点是否使社区范围外的地方处于风险之中。

    政府主管部门应建立适合的报警系统,且有一个标准程序,将事故发生、发展信息传递给相应级别的应急指挥中心,根据对事故状况的评价,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

53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素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外部预案和内部预案两部分构成。外部预案,由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内易燃易爆和危险品生产的企业、公共场所、要害设施都有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外部预案与内部预案相互补充,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内部应急救援能力不足更需要外部的应急救助。内部预案由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内部预案包含总体预案和各危险单元预案。内部预案包括:组织落实、制定责任制、确定危险目标、警报及信号系统、预防事故的措施、紧急状态下抢险救援的实施办法、救援器材设备贮备、人员疏散等内容。

应急预案基本要素应包括以下10项。

    (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a.明确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职责;

    b.明确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

    c.列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

    4)明确政府和企业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

    (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a.确认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

    b.确定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

    c.按所需应急反应的级别,划分事故严重度。

    (3)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a.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b.确定现场24小时的通告、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c.确定24小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以便应急指挥和疏散居民;

d.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避免误解);

e.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f.明确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信号等;

g.明确应急反应指挥中心怎样保证有关人员理解并对应急报警反应。

(4)应急设备与设施。

a.明确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列出有关部门,如企业、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用的应急设备;

b.描述与有关医疗机构的关系,如急救站、医院、救护队等;

c.描述可用的危险监测设备;

d.列出可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

e.列出与有关机构签订的互援协议。

(5)应急评价能力与资源。

a.明确决定各项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的负责人;

b.描述评价危险程度的程序;

c.描述评估小组的能力;

d.描述评价危险场所使用的监测设备;

e.确定外援的专业人员。

(6)保护措施程序。

a.明确可授权发布疏散居民指令的负责人;

b.描述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的程序;

c.明确负责执行和核实疏散居民(包括通告、运输、交通管制、警戒)的机构;

d.描述对特殊设施和人群的安全保护措施(如学校、幼儿园、残疾人等);

e.描述疏散居民的接收中心或避难场所;

f.描述决定终止保护措施的方法。

(7)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

a.明确各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发言人;

b.描述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事故应急信息的决定方法;

c.描述为确保公众了解如何面对应急情况所采取的周期性宣传以及提高安全意识的措施。

(8)事故后的恢复程序。

a.明确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秩序的负责人;

b.描述确保不会发生未授权而进人事故现场的措施;

c.描述宣布应急取消的程序;

d.描述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

e.描述连续检测受影响区域的方法;

f.描述调查、记录、评估应急反应的方法。

   (9)培训与演练。

    a.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并确保合格者上岗;

    b.描述每年培训、演练计划;

    c.描述定期检查应急预案的情况;

    d.描述通讯系统检测频度和程度;

    e.描述进行公众通告测试的频度和程度并评价其效果;

    f.描述对现场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安全宣传材料的频度和程度。

    (10)应急预案的维护。

    a.明确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

    b.描述每年更新和修订应急预案的方法;

c.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53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

    事故应急预案应当简明,便于有关人员在实际紧急情况下使用。一方面,预案的主要部分应当是整体应急反应策略和应急行动,具体实施程序应放在预案附录中详细说明。另一方面,预案应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随时变化的实际紧急情况。前面所提到问题的所有结论和解决办法应缩减为一个简单明了的文件,便于评价和使用。除了这些以外,预案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预案应包括至少六个主要应急反应要素,它们是:

   (1)应急资源的有效性;

   (2)事故评估程序;

   (3)指挥、协调和反应组织的结构;

    (4)通报和通信联络程序;

   (5)应急反应行动(包括事故控制、防护行动和救援行动);

    (6)培训、演习和预案保持。

    根据企业规模和复杂程度不同,应急预案也存在各种形式。编制小组的另一个任务是使总体预案的格式应用于企业的具体情况。最后,小组应确定出如何保证预案更新,如何进行培训和演习。根据预案格式,可以把一些条款放在总体内容中,或放在附录中。预案编制不是单独、短期的行为,它是整个应急准备中的一个环节。有效的应急预案应该不断进行评价、修改和测试,持续改进。

通常企业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如下:

535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企业管理层首先应指定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组员是预案制定和实施中有重要作用或是可能在紧急事故中受影响的人。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通常来自以下职能部门:

1)安全

2)环保

3)操作和生产

4)保卫

5)工程

6)技术服务:

    (7)维修保养;

    (8)医疗:

     (9)环境;

10)人事。

此外,小组成员也可以包括来自地方政府社区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例如,安全、消防、公安、医疗、气象、公共服务和管理机构等)。这样可消除现场事故应急预案与政府应急预案中的不一致性,同时这样也可明确紧急事故影响到厂外时涉及的单位及其职责,有利于救援时的协调配合。

5352资料收集和初始评估

编制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制定预案的必要信息并进行初始评估,这包括:

    (1)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企业安全记录、事故情况;

    (3)国内外同类企业事故资料;

    (4)地理、环境、气象资料;

    (5)相关企业的应急预案等。

    编制小组应提出如下问题(不只限于这些,视具体情况而定):

    (1)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

    (2)这种事故的后果如何(包括对现场和企业外的影响)?

    (3)这类事故是否能够预防?

    (4)如果不能,会产生什么级别的紧急情况?

    (5)会影响到什么地区?

    (6)如何报警?

    (7)谁来评价这种紧急情况,根据什么?

    (8)如何建立有效的通讯?

    (9)谁负责做什么,什么时间,怎么做?

    (10)目前具备什么资源?

    (11)应该具备什么资源?

    (12)如有必要,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外部援助,怎样得到?

    这些问题是制定应急预案过程中必须首先分析和考虑的基本问题。在初始阶段,编制小组应辨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并评价现有资源(包括人力、物资和设备),编制小组的工作可分为三部分:

    (1)危险辨识、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

    (2)明确人员和职能;

    (3)明确需要的资源。

5353应急反应能力分析

    根据最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编制小组可以确定出不同紧急情况下相应的应急反应行动。小组要能够回答以下问题:

     (1)在紧急情况下谁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2)整个应急过程由谁负责,管理结构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情况?

    (3)如何通报紧急情况,谁负责通知?

     (4)可获得哪些外部援助,什么时候能到达?

     (5)在什么情况下厂内和厂外人员应该进行避难或疏散?

    (6)如何恢复正常操作?

这是预案编制过程中的综合部分,是在前面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5354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是编制应急预案的关键,所有应急预案都是建立在风险评价基础

之上的。危险是指材料、物品、系统、工艺过程、设施或场所对人、财产或环境具有产生伤害的潜能。危险辨识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因此,危险辨识有两个关键任务:第一,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第二,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场所的特征。前者相对来说较容易,并由它确定后者的范围,所以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是很重要的。

    事故后果可分为对人的伤害、对环境的破坏及财产损失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可细分成各种具体的伤害或破坏类型。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确定后,可进一步辨识可能产生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或场所的特征。

在危险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危险评价的范围和复杂程度与辨识危险的数量和类型以及需要了解问题的深度成正比。常用的危险辨识方法包括分析材料性质、生产工艺和条件、生产经验、组织管理措施等,制定相互作用矩阵,以及应用危险评价方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附则中,对“重大危险源”作了明确的定义:“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其中,“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对于重大危险源的确认可依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进行。该标准用四张表格列出了26种爆炸性物质、34种易燃物质、21种活性化学物质和61种有毒物质在生产场所和贮存区的临界量。提出了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指标,即单元内存在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标准规定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时,该单元就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各个行业也可按照国内行业部门推荐的危险源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评估,但应不低于国家标准的要求。国家标准末涉及的,也可参照国外的一些规定。

 

5355人员和职责的确定

    完成危险辨识、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小组需要确定在紧急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最合适,从事故报警到如何实施应急行动或疏散程序。这些行动要由企业或外部人员完成,因而小组的任务是根据现有人力来确定紧急情况下由谁来做出什么行动。

    正确实施应急预案必须要明确职责,特别是什么时候由谁来指挥。为了简便,编制小组可根据企业正常生产管理系统职位来分配紧急时的任务,这样会减少培训的工作量并能保证紧急时正确指挥,而且他们的决策和权威更容易被企业人员所接受,因为平时就是这样工作。这种被确认的领导权会增加自信,减少混乱。编制小组应该认真评估目前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以保证在异常情况下的正确性和充分性。

    编制小组应该认真审查领导的能力和在休假时的指挥系统,要保证负责人员,经过一定的培训,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够在更高级指挥人员到来前应对局势。代理人员应该在主要领导休假或生病或由于其他原因不在现场时代替执行其职责。该代理人必须像原主管一样能够应付紧急局势。这些关键人员的通报和通信联络程序必须明确下来,以保证及时决策,快速反应。

    编制小组应预先应充分考虑到现场危险地区所要实施的应急反应行动的进行情况。这样会减少在危机时刻做出“特别”决策的需要。下面是最常见的紧急时刻实施的重要应急功能:

   (1)通讯和外部关系联络,包括媒体;

    (2)消防与营救;

    (3)物质泄漏控制;

    (4)工艺和公用设施;

    (5)工程措施;

    (6)环境状况;

    (7))医疗救护;

    (8)安全保障;

    (9)后勤保障;

   (10)行政管理。

    编制小组的任务是保证所有应急功能与负责企业正常生产的人员和服务机构相匹配,然后编制小组应要求相关部门或机构配合制定实施总体应急救援预案的专项预案。例如,工程、操作、技术机构和维修部门应该提出在紧急情况下隔离或关闭设备或单元的应急程序。此外,可分派这些部门的人员实施应急反应行动或作为应急咨询员,这些行动计划也要包括在应急预案中,特别是放在附录中以便于更新。

535.6应急资源的评估

    在本阶段,编制小组要评价企业在紧急情况下所具有的资源和控制紧急事故的人员。    对现有资源,按人力、设备和供进行评价。需要确定下面内容:

   (1)人力:

    a.紧急时可动员多少全职人员,多少兼职人员,多少志愿者?

    b.培训水平如何?

    (2)通报和通信联络设备:

    a.有什么样的通讯设备(电话、专线电话、无线电和警笛)?

    b.有多少应急指挥中心,它们位于何处?

   (3)个人防护设备:

    在何处、有多少和什么类型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呼吸器、防毒面具、防护服等)?

    (4)消防设备和供应:

    a.有什么类型的消防设备(消防车、消防梯、液压起重机)?

    b.有无消防水系统?

    c.有什么替代水源?

    d.有什么样和多少消防设备(例如,各种便携式灭火器、泡沫罐、灭火药剂)?

    (5)事故控制和防污染设备及供应:

    a.有什么专用工具和设备,在什么地方?

    b.有多少掘土设备?

    c.有什么类型的防污染设备和药剂(例如,中和剂)?

   (6)医疗服务机构、设施、设备和供应:

    a.当地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位置?

    b.它们的装备如何?

    c.有多少救护车?

    d.有多少医生、护士?

    (7)监测系统:

    a.有什么样的监测和检测系统,有多少?

    b.这些化学实验室是否能进行危险物质分析?

    c.是否有专门技术参考资料的图书馆或数据库?

   (8)气象站:

    a.有多少气象站(特别是确定风向)?

    b.它们位于何处?

    (9)交通系统:

    a.有多少卡车和其他交通设备以便在紧急时运输和供应?

    b.有多少车辆可用来运输和疏散人员?

   (10)保安和进出管制设备:

    a.是否有足够的警力以控制交通和疏散时执法?

    b.是否有足够进出管制设备(例如,路障)以便在紧急时控制交通?

   (11)社会服务机构、设施和设备:

    a.有多少接收疏散人员的设施?

b.有多少房屋、毯子和其他设备、设施?

5357应急反应组织的建立

建立应急反应组织是应急预案的一个重要目的,任何救援队都是救援力量的组成部分,任何救援力量都不能包办所有的救援任务,完整的救援体系是由分层次,分地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救援力量组成。根据企业、行业、地区和本城市的特点,组建不同层次的救援系统,由政府牵头,本着“一队多用,专兼结合,警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整合各种救援力量,协调各组织的日常工作和救援工作。在紧急时刻,要求应急反应组织能在最短时间内部署完毕。为此,要提出以下问题:

    (1)紧急情况发生时由谁来指挥操作?

    (2)当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外反应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指挥结构如何变化?

    (3)如果紧急状况恶化时,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出现更多的受影响点(包括企业内企业        外),指挥结构如何变化?

    (4)谁来决定分配减缓事故的资源?

    (5)谁应该在紧急时与谁保持通信联络?

    (6)哪些应急功能(如消防、工程、医疗等)应该行动,什么时候?如何行动?

    (7)哪些人负责专项应急反应功能?

    (8)各种指挥岗位应位于哪里?

    (9)谁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以保护外部人群?

   (10)所有应急功能协调员互相之间如何联络?

    (11)谁提供技术建议来开始反应行动?

   (12)谁来决定什么时候应急结束,批准重新进人危险区?

    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反应组织指挥结构和职责表格来回答。此外,最初反应组织结构也要确定出来,以便在当班时立即启动应急反应。

1)最初反应组织

    一天中的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反应组织必须保证在任何时候接到报警后立即行动。及时正确的最初应急反应行动可以极大地降低事故的后果。最初协调应急行动的责任一般由当班负责人负责,直到有更高级的人员来替代,例如企业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后。最初阶段,当班负责人要临时担任企业应急总指挥的功能,因此要根据事故严重程度来评价应急行动级别,通知相关人员、部门和机构参加应急行动。

    与此类似,企业其他人员将分别担任最初反应组织的其他重要功能,直到规定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替代他们。这些职责分配要预先明确下来,而不是等到紧急时刻再开始。

2)全体应急反应组织

不是所有的事故都严重到要求动员全体反应组织。可是在全体应急状态下,企业应急总指挥员应该启动所有应急预案要求的行动,包括启动全体应急反应组织。要求所有职责要配备足够人员,以便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人员。每个岗位可能有多个任务,所以主要人员或代理人可在全体应急反应组织启动后任何时候能承担职责。

    负责不同功能的人员应为企业应急总指挥提供建议并执行企业应急总指挥做出的决定。这些人员主要包括负责生产、工程、技术、人事、医疗、交通、安全、环保和保卫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该采取哪种反应行动,如关闭企业,灭火,疏散业人员或群众,进行应急修复工作,安排设备物资供应,进行应急检测和协调企业与当地公安消防和其他机构的行动。

3)企业应急总指挥

    在任何时候企业必须只有一个人负责指挥整个应急反应组织。他的主要职责包括对所有保护公众、员工、环境和企业设施的行动,事故的救援和控制行动的指挥。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责为:

    a.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相应报警级别,这些分析要根据相关危险类型(例如,火灾、爆炸、泄漏)、它的潜在后果(包括企业内外)、现有资源和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来做出;

    b.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

    c.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

    d.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的行动;

    e.保证现场和企业外人员安全;

    f.协调后勤方面以支援反应组织。

    在执行这些任务时,企业应急总指挥会得到从事专项任务的应急反应人员的帮助。企业应急总指挥不能把下列任务交给工作人员执行:

    a.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

    b.应急评估,包括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c.通报外部机构;

    d.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e.决定从企业或其他部分撤离;

    f.决定企业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例如,在毒气泄漏时建议疏散或安全避难)。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能可由企业总负责人担任,在紧急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的主要功能是总体指挥,大量实际反应和协调任务主要由负责生产或安全的副总指挥执行,因为他更具有技术、经验和更熟悉应急反应操作。与所有其他应急职位一样,企业应急总指挥是分配给企业组织内的工作职位,而不是某个人。这会消除由于人员调动到其他岗位或其他职位变动导致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混乱。

紧急情况下保持与企业正常生产时相同管理结构有很大好处,企业总负责人应该担任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位。在一些情况下,委派更熟悉应操作的人员担任企业应急总指挥比总经理更合适。如果这样是更好的选择,他应该在计划阶段绝对明确出来,并应在应急组织结构图上表示出来。

总体上,所有应急职位特别是企业应急总指挥应该有代理人,以免企业总经理或其他领导不在现场时代替履行职责。当企业应急总指挥在紧急事故中受伤时,代理人员应该负责其职责。应该制定有关规定保证企业应急总指挥在任何时候都能履行职责,他对企业的状况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初期当班经理可能是这个位置上最好的候选人,因而常被任命为企业应急总指挥直到更高级的负责人到来,从而保证指挥岗位全天时段都有人负责。

    发生特大紧急事故时,决策必定影响到整个企业甚至企业以外人员的安全和它们的财产和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应预先明确谁有法律责任来做出这种决策。地方政府负责人有这种责任和权力,或者是地方政府应急指挥员。

    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位变动时应该及时通知所有负责各种反应功能的人和政府反应组织和部门。

    在许多情况下,公安消防部门是第一个企业外应急反应者。当企业应急总指挥仍在负责现场指挥时,当地安全、公安、消防的主管或社区负责人,可以作为企业外应急指挥,甚至作为应急总指挥。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最初在控制室由操作人员帮助协调反应行动。可是,当应急升级和应急反应组织开始部署时,应急指挥中心应该转移到预先指定的应急地区,企业应急总指挥在此与他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如果应急指挥中心直接暴露在事故危害区,企业应急总指挥应决定转移到其他安全区域。

   (4)反应操作副总指挥

    反应操作副总指挥在应急指挥中心操作,他负责监察和协调具有减缓事故后果功能的各种任务,反应操作副总指挥的主要职责是:

    a.协助企业应急总指挥组织和指挥应急操作任务;

b.向企业应急总指挥提出应采取的减缓事故后果行动的对策和建议;

c.保持与现场操作副总指挥的直接联络;

d.协调、组织和获取应急所需的其他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

完成这种功能的人员应该非常熟悉企业及其组织。通常维修或生产经理应该担当这个职责。在小企业反应操作副总指挥的功能可以和企业应急总指挥的功能合并,这两个职位都由一个人担任。当应急初始阶段所有反应组织还没有部署完成,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5)事故现场副总指挥

事故现场副总指挥是在直接事故现场最高级的应急反应组织指挥。他的指挥部应该尽可能接近应急现场操作的位置,当然也要考虑到安全的因素。事故现场副总指挥的主要职责是:

a.所有事故现场操作的指挥和协调;

b.现场事故评估;

c.保证企业人员和公众的应急反应行动的执行;

d.控制紧急情况;

    e.现场应急行动与在应急指挥中心的反应操作副总指挥的协调。

    事故现场副总指挥必须具有丰富技术经验并熟悉企业。这个职位应由企业安全部门经理或生产经理担任。紧急初始阶段,很可能这个职位(和其他职位)都由当班经理直接担任或由地方政府应急的管理者担任。

5338应急预案示例

 

 

XX化肥厂应急救援预案

一、基本情况

1)企业简介(略)

(2)工厂基本情况(略)

包括:企业主要装置的生产能力及产量;化学危险物品的品名及正常储量;厂内职工三班的分布人数;工厂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厂区占地面积,周边纵向、横向距离;距厂围墙外

500m~1000m范围内的居民(包括工矿企事业单位及人数);气象状况。

(3)危险性分析

    本厂是一个以生产化肥为主的大型化工企业,工艺流程复杂,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及生产过程连续性和特点。主要产品有合成氨、硝铵、尿素、浓硝酸、辛醇等二十五种。

上述物质在泄漏、操作失控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存在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窒息等严重事故的潜在危险。

本厂化学事故的可能性尤以NH3(气、液)贮存量大而危险。

4)厂内外消防设施及人员状况(略)

5)本厂医疗设施及厂外医疗结构(略)

二、重大危险源的确定及分布

1)根据本厂生产、使用、贮存化学危险品的品种、数量、危险性质及可能引起重大事故的特点,确定以下3个危险场所(设备)为重大危险源。

1号危险源:合成车间671工号九台卧式液氨贮槽

2号危险源:合成车间671工号室外西两个液氨球罐

3号危险源:合成车间两台氨气柜

危险源颁布图(略)

2)毒物名称 级别  波及范围

 

     一般事故                          重大事故

 1号危险源NH3(液)    厂区            周边界区

 2号危险源NH3(液)    厂区            周边界区

3号危险源NH3(气)  厂区            周边界区

三、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组成、职责和分工

(1)指挥机构(见附表,附表略)

工厂成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由厂长、有关副厂长及生产、安全、设备、保卫、卫生、环保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安全防火处)日常工作由安全防火处兼管。发生重大事故时,以指挥领导小组为基础,即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厂长任总指挥,有关副厂长任副总指挥,负责全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设在生产调度室。

注:如果厂长和副厂长不在工厂时,由总调度长和安全防火处处长为临时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2)职责

指挥领导小组:

①负责本单位“预案”的制定、修订;

    ②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并组织实施和演练;

③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部:

   ①发生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②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③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④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经验教训。

指挥部人员分工:

总指挥:组织指挥全厂的应急救援工作。

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指挥部成员:

安全处长: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公安处长: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生产处长:(或总调度长):

①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车调度工作;

②事故现场通信联络和对外联系;

③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洗消、监测工作;

④必要时代表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设备处长: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的现场指挥。

卫生所所长:(包括气体防护站站长):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行政处长:负责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供销处长:(包括车管站站长):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四、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及分工

工厂各职能部门和全体职工都负有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责任,各救援专业队伍是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主要是担负本厂各类化学事故的救援及处置。救援专业队伍的组成(略),任务分工如下:

(1)通信联络队:由公安处、安全处、生产处、调度室组成,每处出×,×人。

负责人:公安处处长。担负各队之间的联络和对外联系通信任务。

(2)治安队:由公安处负责组成,共X人。

负责人:公安处处长。担负现场治安,交通指挥,设立警戒,指导群众疏散。

(3)防化连应急分队:由武装部负责组成,共X

负责人:武装部部长。担负查明毒物性质,提出补救措施,抢救伤员,指导群众疏散。

(4)消防队:驻厂消防队X人。公司消防队、市消防队。

负责人:安全防火处处长。担负灭火、洗消和抢救伤员任务。

(5)抢险抢修队:由机械设备处、动力处、机修车间和电修车间组成,共X人包括:铆管工、电(气)焊、电工、起重工、钳工等。

负责人:机械设备处处长和动力处处长。担负抢险抢修指挥协调。

(6)医疗救护队:由驻厂卫生所和气体防护站组成,共XX人。

负责人:安全防火处副处长、气防站站长、卫生所所长。担负抢救受伤、中毒人员。

7)物资供应队:供销处、行政处组成,共XX人。

负责人:两处处长。担负伤员生活必需品和抢救物资的供应任务。

(8)运输队:由车管站组成,共XX人。

负责人:站长。担负物资的运输任务。

五、NH,(气、液)重大事故的处置

我厂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发生NH3(气、液)泄漏事故,主要部位如前所述的1号危险源,其泄漏量视泄漏点设备的腐蚀程度、工作压力等条件而不同。泄漏时又可因季节、风向等因素,波及范围也不一样。事故起因也是多样的,如:操作失误、设备失修、腐蚀、工艺失控、物料不纯等原因。

NH3一般事故,可因设备的微量泄漏,由安全报警系统、岗位操作人员巡检等方式及早发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

NH3重大事故,可因设备事故、氨气柜的大量泄漏而发生重大事故,报警系统或操作人员虽能及时发现,但一时难以控制。毒物泄漏后,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伤害,波及周边范围:无风向XXm左右,顺风向波XXm。当发生NH3泄漏事故时,应采取以下应急救援措施:

(1)最早发现者应立即向厂调度室、消防队报警,并采取一切办法切断事故源。

(2)调度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车间,要求查明NH3外泄部位(装置)和原因,下达按应急救援预案处置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指挥部成员及消防队和各专业救援队伍迅速赶到现场。

3)指挥部成员通知所在处室,按专业对口迅速向主管上级公安、劳动、环保、卫生等领导机关报告事故情况。

(4)发生事故的车间,应迅速查明事故发生源点、泄漏部位和原因。凡能通过切断物料或倒槽等处理措施而消除事故的,则以自救为主。如泄漏部位自己不能控制的,应向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堵漏或抢修的具体措施。

5)消防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消防人员配戴好空气面具,首先查明现场有无中毒人员,以最快速度将中毒者脱离现场,严重者尽快送医院抢救。

(6)指挥部成员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做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队立即开展救援。如事故扩大时,应请求支援。

7)生产处、安全处到达事故现场后,会同发生事故的单位,在查明NH3泄漏部位和范围后视能否控制,做出局部或全部停车的决定。若要紧急停车则按紧急停车程序通过三级调度网,即厂调度员,车间执班长或班长迅速执行。

8)治安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担负治安和交通指挥,组织纠察,在事故现场周围设岗,划分禁区并加强警戒和巡逻检查。

9)生产技术处到达事故现场后, 查明NH3泄漏浓度和扩散情况,根据当时风向、风速,判断扩散和方向和速度,并对下风区进行监测,确定结果,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情况,必要时根据决定通知该区域内的群众撤离或指导采取简易有效的技术措施。

10)医疗队到达事故现场后与消防队配合,立即救护伤员和中毒人员,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11)抢险抢修队到达事故现场后,根据指挥部下达的抢修指令,迅速进行设备抢修。

12)当事故得到控制,立即成立两个专门工作小组:

①在生产副厂长的指挥下,组成由安全、保卫、生产、技术、环保、设备和发生事故单位参加的事故调查小组。

②在设备副厂长的指挥下,组成由设备、动力、机修、电修和发生事故单位参加的抢修小组。

六、信号规定

厂救援信号主要使用电话报警联络。

厂报警电话:XXX

消防队电话:XXX

市消防:119

调度室:XXX

气体防护站:XXX

   危险调度室设有对讲机XX部。

危险区边界警戒线为黄黑带,警戒人员佩带臂章,救护车鸣灯。

七、有关规定和要求

为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故,尽可能减小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制度。具体措施有:

(1)落实应急救援组织,救援指挥部成员和救援人员应按照专业分工,本着专业对口便于领导、便于集结和开展救援的原则,建立组织,落实人员,每年初要根据人员变化进行组织调整,确保救援组织的落实。

(2)按照任务分工做好物资器材准备,如:必要的指挥通讯、报警、洗消、消防、抢修器材及交通工具。上述各种器材应指定专人保管,并定期检查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状态,各救援目标设救援器材柜,专人保管以备急用。

(3)定期组织救援训练和学习,各队按专业分工每年训练两次,提高指挥水平和救援能力。

(4)对全厂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常识教育。

(5)建立完善各项制度:

①值班制度,建立昼夜值班制度(工厂和各处室、车间均昼夜值班)。

②气体防护站24h值班制,每班X人;救护车内配备器材:担架又具、防毒衣X件、医务箱X个,防爆电筒X个,氧气呼吸器X个。

防护站接到事故报警后,立即全副着装出动急救车到达毒区,按调度指挥实施抢救等工作。

③检查制度,每月结合安全生产工作检查,定期检查应急救援工作落实情况及器材保管情况。

④例会制度,每季度第一个月的第一周召开领导小组成员和救援队负责人会议

   ⑤总结评比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同检查、同讲评、同表彰奖励。

附:1. NH,的一般常识(略)。

2.本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序列图(略)。

3.本厂危险目标图及救援路线图示(略)。

                  

54应急救援培训、训练与演习

541应急培训、训练与演习的指导思想及基本任务

为提高救援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

速、有序、有效的效果。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培训、训练或演习应成为救援队伍的一项重

要的日常性工作。

    应急救援培训、训练与演习的指导思想应以加强基础,突出重点,边练边战,逐步提高为原则。

    应急培训、训练与演习的基本任务是,锻炼和提高队伍在突发事故情况下的快速抢险堵源、及时营救伤员、正确指导和帮助群众防护或撤离、有效消除危害后果、开展现场急救和伤员转送等应急救援技能和应急反应综合素质,有效降低事故危害,减少事故损失。

542应急培训

5421应急培训需求分析

    制定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应急救援系统各层次和岗位人员进行工作和任务分析,根据培训者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确定该应急岗位的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制定一个“工作/任务摘要”,这样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培训后受训者希望的效果。工作/任务摘要简表的基本格式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使命:岗位的总体目标;

   (2)重要职责:按职责对工作全面说明;

   (3)任务:每项职责下要履行的各种任务;

   (4)任务说明:明确说明责任人该怎么做;

   (5)小组与个人:个人执行任务和小组执行任务之间的区别。

由于我国对应急救援的研究较晚,对公民的宣传教育不够,导致在突发事件时,因为不知如何应对,产生恐惧心理,造成不必要的生命损失,这方面的教训是惨痛的。发达国家对应急救援知识的教育是从幼儿园开始的,而我国的成人对这些知识都知之甚少。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大力开展。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式,大力在公民中普及应急救援知识,提升公民的危机意识,增强公民的应急救援能力,并通过一定的专业指导,训练出一定数量级的具有救援能力的公民,在灾害发生时,担当义务救护队员的任务。

5422培训课程设计和培训计划

应急培训课程应根据专项培训目标而制定。所有授课内容应以培训目标作为主要决策基础。培训者应该确定授课方法,例如讲座、模拟、自学、小组受训和考试等授课方法。

    根据效能标准和评估准则培训者应该制定合适的测试方法,应该规定出使考试与实际应急工作一致性和相关性的必要的原则和要求。所有培训内容都应该进行考试。培训者应该系统分析测试结果,给受训者有效的反馈。这种分析不仅帮助改进受训者的缺陷,它也帮助培训者辨识出培训计划缺点以便改善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应该详细说明教学设施(例如大楼、实验室、设备)和教学媒介。一些应急培训可以在特定机构进行,像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警培训学院和消防队等。应注意依照培训管理计划来实施培训。光有一个良好的应急培训计划,却不能遵照执行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还应该建立教师任职资格制度,以保证培训效果。

    基本应急培训是指对参与应急行动所有相关人员进行的最低程度的应急培训,要求应急人员了解和掌握如何识别危险、如何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如何启动紧急警报系统、如何安全疏散人群、应急救援中常用的心肺复苏术(采用人工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法)等基本操作,尤其是火灾应急培训以及危险物质事故应急的培训,因为火灾和危险品事故是常见的事故类型。因此,培训中要加强与灭火操作有关的训练,强调危险物质事故的不同应急水平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543应急训练与演习

5.4.3.1应急救援训练与演习的目的

应急救援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获得或提高应急救援技能。演习是指按一定程式所开展的救援模拟演练。目的是为提高应急救援技术水平与救援队伍的整体作战能力,以便在事故的救援行动中,达到快速、有序、有效的效果。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测试应急系统的充分性和保证所有反应要素都能全面应对任何应急情况。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救援训练或演习应成为救援队伍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演习的目的是:验证应急预案的整体或关键性局部是否可能有效的付诸实施;验证预案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方面所具备的适应性;找出预案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的地方;确保建立和保持可靠的通信联络渠道;检查所有有关组织是否已经熟悉并履行了他们的职责;检查并提高应急救援的启动能力。

5432应急救援训练和演习类型

应急训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训练、专业训练、战术训练和自选科目训练四类。

(1)基础训练。基础训练是应急队伍的基本训练内容之一,是确保完成各种应急救援任务的前提基础。基础训练主要是指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内容。训练的目的是应急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等。

 (2)专业训练。专业技术关系到应急队伍的实战水平,是顺利执行应急救援任务的关键,也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消,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通过训练,救援队伍应具备一定的救援专业技术,有效地发挥救援作用。

(3)战术训练。战术训练是救援队伍综合训练的重要内容和各项专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提高救援队伍实践能力的必要措施。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4)自选课目训练。自选课目训练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开展如防化、气象、侦险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在开展训练课目时,专职性救援队伍应以社会性救援需要为目标确定训练课目;而单位的兼职救援队应以本单位救援需要,兼顾社会救援的需要确定训练课目。 救援队伍的训练可采取自训与互训相结合;岗位训练与脱产训练相结合;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应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保证训练效果,在训练前应制定训练计划,训练中应组织考核、验收和评比。

应急演习是一种综合性的训练,也是训练的最高形式,演习应该在培训和训练后进行。演习是在模拟事故的条件下实施的,是更加逼近实际的训练和检验训练效果的手段。事故应急演习也是检查应急准备周密程度的重要方法,是评价应急预案准确性的关键措施,演习的过程,也是参演和参观人员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不论什么性质的演习,都可以分为全面演习、组合演习和单项演习。演习既可在室外也可在室内进行。演习既可由机关单独进行,以指挥、通信联络为主要内容,也可由机关带部分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进行演练。要注意复杂的训练应在较简单的训练之后进行。

例如,在进行全范围训练之前,应该完成一项或多项功能训练。这种渐进式方法保证训练的复杂性不超过参加者执行任务的能力。

(1)单项演习。这是为了熟练掌握应急操作或完成某种特定任务所需的技能而进行的演习。这种单项演习或演练是在完成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后才进行的。根据不同事故应急的特点,单项演习的大体内容有:

a.通信联络、通知、报告程序演练;

b.人员集中清点、装备及物资器材到位(装车)演练;

c.化学监测动作演练:固定监测网络中各点之间的配合,快速出动实施机动监测,食物、饮用水的样品收集与分析,危害趋势分析等;

d.化学侦察动作演练:对事故发生区边界确认行动,对危害区边界变化情况时判定行动,对滞留区地点及危害程度侦察等;

e.防护行动演练:指导公众隐蔽与撤离,通道封锁与交通管制,发放药物与自救互救练习,食物与饮用水控制,疏散人员接待中心的建立,特殊人群的行动安排,保卫重要目标与街道巡逻的演练等;

f.医疗救护行动演练

g.消毒去污行动演练

h.消防行动演练

i.公众信息传播演练

j.其他有关行动演练

(2)组合演习。这是一种为了发展或检查应急组织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性而进行的演习。由于部分演习主要是为了协调应急行动中各有关组织之间的相互协调性,所以演习可涉及各种组织,如化学监测、侦察与消毒去污之间的衔接;发放药物与公众撤离的联系;各机动侦察组之间的任务分工及协同方法的实际检验;扑灭火灾、消除堵塞、堵漏、关闭阀门等动作的相互配合练习等。通过带有组合性的部分联系,可以达到交流信息,加强各应急救援组织之间的配合协调。

(3)全面演习或称综合演习。这是应急预案内规定的所有任务单位或其中绝大多数单位参加的为全面检查执行预案可能性而进行的演习。主要目的是验证各应急救援组织的执行任务能力,检查他们之间相互协调能力,检验各类组织能否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来减小事故后果的严重度及确保公众的安全与健康。这种演习可展示应急准备及行动的各方面情况。因此,演习设计要求能全面检查各个组织及各个关键岗位上的个人表现。通过演习,应该能发现应急预案的可靠与可行度,能发现预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能提供改善预案的决策性措施。全面演习要考虑公众的有关问题,尤其要顾及危险源区附近公众的情绪,使公众能够正确评价危害的性质,从而使推荐的防护措施能得到公众的确认。公众信息传播部门应借助全面演习的机会,向有关公众宣传演习的目的,以及当真实事故发生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必要时可组织公众中骨干力量参观,甚至参加演习。全面演习应在单项和组合演习进行后实施,并应有周密的演习计划,严密的演习组织领导,充分的准备时间。

全面演习是最高水平的演习,并且是演习方案的高潮。全面演习是评价应急系统在一个持续时期里的行动能力。它通过一个高压力环境下的实际情况,检验应急救援预案的各个部分。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要求每一个接受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资助的管辖区每4年进行一次全面演习。

 一个全面演习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一般超过3个月。这是因为必须保证演习应急预案所规定的行动:响应机构必须做的事、资源转移、开放避难所、派遣车辆等。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作为全面演习的一部分,全面投人该项活动。

必须指出,演习特别是全面演习或综合演习,主要是在宏观上检验应急预案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为修正预案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各个应急救援专业组织之间、应急救援指挥人员之间的协作提供实际配合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协同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刘茂.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4 2

[2] 浦跃朴,卫平民.完善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与体系的探讨[M].2003中国(南京)首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2003.10-15

[3]刘大军,洪伟.<<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7

[4]李文艺.新世纪的中国城市安全与减灾刍议[M].2003中国(南京)首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2003.4-10

[5] 王自齐,赵金垣.化学事故与应急救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1

[6] 刘茂,赵国敏.建设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策略研究[M].2003中国(南京)首届城市与工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集2003.26-30

[7] 顾建华,周其嘉.紧急救援有关问题的探讨与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3,(3):10-15

 

 

 

注意:本栏目所有书籍均来至于网络,如果其中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在核实后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Copyright©2001版权所有_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webmaster@cngspw.com  浙ICP备10209442号-1 ICP经营许可证 浙B2-20100450
服务热线: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主办单位: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cngspw.com(hangzhou_china),Ltd;All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execute:152.344